铁河乡 - 乡镇概况

铁河乡位于赣江下游,中国最大的淡水湖——鄱阳湖西南角,距离南昌市区 50 公里。东临赣江,南连象山,西邻大塘,北靠鄱阳湖,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性气候。铁河系乡(场)合一政体,两块牌子一套班子,以垦殖场为主体,拥有近 50 年的建场史,交通便利,昌铁公路直通集镇,昌九高速公路,大京九铁路,昌北机场,近在咫尺,在临赣江,水、陆、空交通优势,得天独厚,货客运安全便捷。[1]
铁河是乡场合一,两块牌子,一套班子。铁河乡(场)辖区内三个全民分场,四个行政村,56个自然村(队),有355名党员,共设21个党支部,其他机构设置齐全。铁河乡(场)始建于一九六0年,总面积50.1平方公里,有耕地34000亩,水面5000亩,山地草洲14000亩,大体是五分耕地,四分水面与山地草洲、一分道路和庄园,总人口10700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6500人,农场职工3100人,其中退休职工977人,生产经营以农业种植水稻、水产畜牧养殖业为主,工业以粮食加工和砖瓦业为主。正常年份产优质稻3000万斤,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9500万元,是新建县产粮大乡之一,财政收入如期完成了县下达的任务。
铁河属滨湖地区,全靠圩堤保命,靠排涝吃饭,圩堤全长29.4公里,其中抗外洪14.3公里,高程24米,防内洪15.1公里,高程20.6——21.5米,大小排灌站39座,总装机容量49台/2420千瓦,主干渠道16.5公里。
铁河乡 - 产业发展

铁河乡耕地面积3.5万亩,年产优质稻谷16000吨。铁河乡水稻收割,耕翻、耙地机械化作业90%以上,排灌受益面积100%,旱床育秧、抛秧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。调整低洼田的产业结构15000亩,建立立体种养示范基地5000亩,水产品年起水量为3000吨,螃蟹、龙虾、珍珠、美国牛蛙等特种水产养殖探索到一定技术,家禽发展100万羽,猪、牛、羊年出栏8000头。青山湖、梅子池、大车湖、芰湖、三角洲、观咀圩投资4000万元,进行种改养。
铁河乡(场)完成工业产值3500万元,乡村两级全年技改投入150万元,企业转制8家,盘活闲置厂房4500平方米,闲置设备600万元,引资到位110万元。完成第三产业1800万元,个体私营三产企业新增30家,房产、集镇建设投入和销售额比上年翻一番。
铁河乡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。在稳定基本农田、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,围绕市场、效益、需求,依托资源优势,发展最见优势的产业,加大铁河乡资源开发力度,加快特种水产养殖步伐,特别是养珍珠、龙虾、螃蟹,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,全乡特种水产养殖12600亩,网箱养鱼养鳝达9000箱。
铁河乡致力于农民素质提升。举办农民农业技术培训,请省农大、省农科院专家一道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,发放科技资料,现场接受群众咨询。
铁河乡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。重点是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,在积极鼓励发展一批影响大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项目上取得突破。已发展了一个“方洲特种水产品养殖公司”。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和行业协会,并充分发挥其在龙头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,鼓励引导建立“公司+行业协会+农户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,带动千家万户的种养业与市场联接。
铁河乡加大示范带动力度,结合“双带致富”、“一村一品”工程的实施,有计划、有选择地创建有市场、前景好、经济效益高,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种养基地。通过各级创建基地,走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的路子,真正起到“做给农民看、领导农民干、帮助农民富”的引领带动作用,形成全民参与农业新型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,促进特色种养上规模、上档次、上水平。
铁河乡加大政策引导力度。全面落实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,粮食直补、良种补贴、生产资料补贴、农机具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。
铁河乡加大项目支持力度。集中筛选一批科技含量多、经济效益好、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农业项目,争取资金支持。灵活调度新争取到的涉农项目和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、农业水利基本建设项目,在具体安排上将根据铁河乡农业新型产业发展情况,给予优势产业区适度倾斜,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。
铁河乡 - 社会事业

投资250万元,新建五大项目:铁河中心小学200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大楼,乡敬老院,容量为100吨的伞型供水塔,乡卫生院住院部,占地32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已竣工使用。电视网络已覆盖到各自然村,成为有线电视乡,54个自然村,村村安装了程控电话,实现电话建设目标。社会治安、交通安 全管理、创文明建设得到加强,铁河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受到县级嘉奖。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:
全民法制教育不断加强,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。通过“五五”普法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建立健全相应制度,基层干部主动学习,考试合格,提高了全民法制观念和社会综合治理意识,全乡社会稳定,民心安定,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事故,没有邪教活动的出现,为铁河乡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。
社会保障体系快速推进。为农场1037名退休职工如期发放退休金,并办完增资手续,不断扩大城镇户口和农村困难户的最低生活保障范围,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对象逐年增加,全年低保发放金额6万元,救助资金10万元,为困难残疾人无房户建房4套,同时为大病救助对象报销合理费用20万元,组织参加医保5400人。
文教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。完善了学校配套设施,巩固了学校“双基”成果;卫生事业有序发展,血防工作、禽病防治受到人民的好评,乡文化站坚持经常化宣传科技知识和乡重大活动内容,积极做好净化文化市场工作;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加强;参加县比赛取得了好成绩。
工、青、妇、民兵、计划生育等群众团体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。在铁河乡创建文明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作用。2007年全年计划生育手术任务完成260例,社会抚养费完成10万元,环孕检率达到95%,关爱女孩工作有序开展,乡村二级计生服务办公场所投入20万元进行装修。征兵工作全面完成任务。
铁河乡 - 新农村建设

铁河乡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和基本措施:新农村建设规划包括试点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。继续把编制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,坚持因地制宜、保持生态、适度超前、功能齐全、彰显个性、注重节俭等原则,注意保护基本农田、保护自然生态、尊重科学、尊重实际、尊重农民意愿、动员组织农民参与规划,充分听取民意,有效集中民智。依据建设规划,试点自然村农民理事会要组织农民群众讨论,确定年度内村庄整治建设计划,明确建哪些项目,采取什么方式建,如何筹资投劳等具体事项。
在发展“一村一品”和产业化上,各有关部门、单位要出台配套扶持政策。在资金、技术、服务、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在村庄整治建设上,要按照先改水、改厕,然后改路的原则进行“三改”,新农村建设直接统筹资金主要扶持“三改”项目建设,对“六改四普及”中的其它建设项目,也要根据筹资情况,因地、因村制宜地明确恰当的扶持标准,从而使试点村农民实现走平坦路、喝干净水、上卫生厕、住整洁房、用洁净能源等目标,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、相关部门指导、村级两委牵头、农民理事会主办、社会力量支持、群众广泛参与等工作机制。
铁河乡 - 开发项目

种养业:铁河乡土地肥沃,水质优良,气候适宜,现有草洲3.6万亩,可养水面1.3万亩,旱地0.4万亩,低洼田改水养1.5万亩,根据地理条件可兴办万头养猪场,万头养羊场,100万羽家禽养殖场,水面水产(名贵、特种品)养殖场,万亩天然藜蒿培植基 地及白莲等食用药用栽培产业基地。
加工业:资源丰富,有优质稻谷,农禽家畜肉类、天然藜蒿、水产品类进行深加工,冷冻处理,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体系。
旅游业:境内有汉代古城墙遗址长达18公里,气势雄伟,还有汉代官宦集葬群,古墓200多座,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还有望仙庵、天子凹、皇封地、四女廓等名胜古迹,开发修复后,以闻名世界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连为一体,是旅游、观赏候鸟珍禽、鄱湖风光、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。
工业企业:造纸厂、贡纸厂、建材厂、特种水产养殖场,可供独资、合资兴办,租赁、拍卖等方式进行开发。